赛思健身器械

专业化健身场馆设计配套专家



 

健身人的孝道:带爸妈健身。

转自“36氪官网 精练GymSquare”,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2025-05-22 22:02浏览数:7 
文章附图
健身:中式亲子关系的解药。

中式亲子关系,终于通过“健身”实现了和谐。

说着腿粗保护心脏的年轻人,带着父母在家从自重深蹲练起,逐渐解锁负重深蹲;被农夫行走支配过的人,帮父母找到了应用场景,在家用壶铃农夫行走,出门买菜就能健步如飞;教父母使用核心,即便被绊到,也能一个发力稳住身体避免摔倒。

更奇妙的是,代沟问题改善了,以往打电话只能聊“最近天气怎么样”,现在还能聊“深蹲怎么做才标准”。

图片来源:Yeti

社交媒体上,越来越多健身人发布自己带父母训练的帖子,训练内容从柔和的瑜伽、太极,到撸铁,甚至进阶到硬核的CF,年轻人承担起监护人和照护者的角色,不止照顾父母的身体,也带父母体验更多新奇有趣的生活。

这是健身人的尽孝方式。

从30岁开始,人的身体机能便开始下滑,肌肉以每10年5磅的速度流失,而步入老年,肌少症、骨质疏松、三高慢性病等更加高发,研究表明,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%。而对抗肌少症和骨质疏松最好的方式就是抗阻训练,更不必说肌肉含量和心肺耐力增长对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产生的正向影响,对于父母而言,健身不是建议,而是必选项。

健身人的孝道带爸妈健身

瑜伽行业从业20年的@赵赵 ,从今年1月开始带着75岁的母亲健身,借助木棍、波速球、壶铃等小工具,带母亲练习双腿的重心转换、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等项目,目标是提升身体感受,避免摔倒导致的进一步骨折等损伤。

三个多月的训练,母亲已经从无法单腿站立到随随便便站很久,“步伐变轻,走路拖沓的声音慢慢没有了”。

图片来源:赵赵

瑜伽、太极和八段锦或许是父母最容易接受的运动项目,节奏柔和,动作舒缓,30分钟左右的锻炼,刚好能拉高体温,又不至于累到气喘。而这些流动的控制,又能契合老年人当下的身体需求——找回身体重心控制,避免摔倒。在@赵赵 的视频下方,不少人留言,“老年人需要练习防摔”,“请出跟练版”。

于此同时,网友也由衷夸赞75岁母亲愿意主动尝试、走出舒适区的心态。毕竟,70多年养成的身体习惯,如行走坐卧,重新适应和调整的挑战性极大。

事实上,@赵赵 也遇到了多数年轻人相似的问题:父母不愿意跟她训练,“在母亲心里,我永远是小屁孩”,直到老姐妹摔倒骨折住院,才激起了母亲主动尝试的念头。

如果瑜伽、太极和八段锦尚且能让父母接受,那力量训练和CrossFit可能更难说动父母训练。

@Yeti 是全力训练Director,从事CrossFit教学已有7年,尽管过去多年一直试图说服父母健身,保重身体,但直到今年,父母终于决定走进老家的训练馆。

在他的社交媒体上,67岁的父母划船、踩风阻单车、爬绳子、做退阶双力臂,网友们一方面震惊于老年人的生命力,另一方面,也打破了大众对CrossFit高功率强爆发的误解。

图片来源:Yeti

事实上,不论是单纯撸铁还是CrossFit等综合体能训练,都需要遵循训练金字塔模型: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—动作模式—动作负荷—运动表现,只要动作和计划设计得当,所有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强度。

由于自己常年在上海,@Yeti 为父母选择了一位南京本地的教练,每周固定完成两次一对二训练课。比起子女亲授,父母似乎更愿意听从外人的教学,“更听话”,他说。而老两口同堂上课,也能激起双方的好胜心,在竞争中完成训练。

上课至今一个多月,母亲已经能完成接近标准深蹲,甚至20英寸跳箱,困扰多年的肩膀疼痛问题也得到缓解,活动度改善后,“手能抬起来了”。

除了带父母走进健身房,更多健身人把亲子关系,处成了「搭子关系」。

25岁的@鱼罐头Sheryl 和母亲的关系更像是训练搭子。作为前国家队攀岩运动员,Sheryl日常以攀岩、越野跑、滑雪和冲浪等户外运动为主,母亲则每周雷打不动2次普拉提,不定期完成慢跑、瑜伽等训练。运动是双方各自的生活方式,但因为生活节奏的关系,并不能常常在一起。

4月结束的体能赛上,Sheryl邀请母亲组成双人搭档参加比赛,Sheryl负责力量,母亲负责耐力。比起最终成绩结果,Sheryl认为这更像是一次难得的并肩作战、创造共同回忆的机会。

图片来源:鱼罐头Sheryl

中老年健身不是建议,是必要

比起年轻人对健身后的身材追求,中老年健身更多出于功能考虑,适度有氧提升心肺健康,改善心脑血管功能,通过抗阻训练提升肌肉质量,增强骨密度,避免摔倒,以及摔倒后骨折等风险。除此之外,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也要求中老年开始健身,通过增加肌肉量来改善血糖调控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本体感觉训练。

本体感觉指的是肌、腱、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,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)。 随着年龄的增长,老年人的听觉、视觉、动觉等感知觉能力出现了明显衰退,因此,通过平衡和协调训练增强本体感受对老年人尤为重要。

@赵赵 会用波速球、TRX、泡沫轴等小工具带母亲做大量单侧和不稳定面训练。通过对身体在空间方位的觉察,避免意外摔倒。

而除此之外,“带父母健身”还会伴随饮食结构的调整,健身人的低油低盐高蛋白饮食结构,几乎能平移为父母的饮食方案,以代替对心脑血管健康不利的高油高盐饮食。而从食物入手的沟通,也会淡化父母的抵抗心理,毕竟对于中国人而言,“食养”有着深远的文化基础,更容易让父母接受。健康的食物,规律的训练,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保健品和药品,帮助父母获得更健康的身体。

对于年轻人来说,带父母健身更是改善亲子关系的良药。@Yeti 提到,过去父母并不理解这项运动,打电话也只有尬聊。直到父母开始练习CrossFit,和他使用同一套训练方案,家庭群里的话题便多了起来,包括学了什么动作、新动作怎么做、身体感受如何,父母对他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。

东亚亲子关系常常显得尴尬,成年后子女和父母并不生活在一起,生活重心和节奏都不同,很难聊到一起。但运动会带来共同话题,塑造新的亲子关系。

另一方面,通过带父母体验不同运动和训练场馆,健身人也能为父母创造新的人生体验。老年人并非主动脱离社会生活,也并非对新事物不感兴趣,只是子女创造机会,他们依然愿意融入社会生活。

@赵赵 的母亲一开始并不愿意把视频发到网上,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,但互联网上的善意潮水般涌来,母亲得到正反馈,主动要求一遍一遍练习,录制出最佳的效果,把视频大方分享给朋友。社交媒体的影响力,对75岁的母亲而言,是极其新鲜的体验。

带爸妈训练,“一起”才是关键

精练GymSquare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一次随机调查:你带父母健身过吗?大多数人的反馈为:没带过/带不动。

事实上,年轻人走进健身房已并非易事,更何况是老年人,不论是健身房的环境,还是训练方式和难度,以及付费方式,老年人都感到陌生,除了口头宣导,健身人们更需要和父母“一起”参与其中,用低强度、生活化和全身循环的方式来完成早期的训练,也通过将训练目标着眼于当前的需求,如绕肩打开肩膀活动度,核心训练加强稳定性,农夫行走增强握力等,帮助父母应对日常生活场景,收获正反馈。

图片来源:鱼罐头Sheryl

除此之外,健身是子女带父母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方式,从居家采用新鲜的训练工具,到走出家门,去场馆和户外,不论是瑜伽、太极、八段锦,还是撸铁和体能锻炼,运动帮助健身人带领父母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
@Sheryl 想起和母亲一起参加体能赛时的场景,虽然每个项目都是单人完成,但另一个人会一直在旁边加油打气,“母女俩眼神交汇的瞬间,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信任,让我内心充满力量。

我们这代人把健身当日常,却常常忘了教最该锻炼的人动起来——带爸妈健身,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实在的孝道。毕竟比起保健品和按摩仪,教会他们自己拥有活动的力气,才是最长情的保护。